返回 我的 全国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研学旅行的意义,什么是研学旅行?

2023-11-23 18:07:51  人气:683

研学旅行的意义,什么是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的起源

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已经在各地逐步展开,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发展一个增长点。需要对研学旅行的目的、意义、特征和要素作分析,以便把握研学旅行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方向,促进研学旅行事业不断深化和升华。



1.研学旅行的起源与发展

研学旅行的起源

在古代中国,文人一向有游学之风,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孔子56岁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宣传礼乐文化,堪称世界研学旅行的先师和典范;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佛经也流芳千古;李白杜甫也是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才写出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杜甫曾作《壮游诗》:“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沈括自幼随父到处游历,成年后亦四处游学,这才有《梦溪笔谈》。有旅圣之称的徐霞客在游历中学习研究写下了《徐霞客游记》。

在欧洲17世纪兴起了“大游学”运动,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人都崇尚“漫游式修学旅行”,起初是年轻人一到中学毕业,便被送往外国旅行,游学者一边游历名胜古迹,一边学习社交艺术等,并逐渐形成风气,后来修学旅行成为知识阶层和社会上层的一种生活方式。

现代“修学旅行”一词则源于日本,自明治维新时期开始鼓励研学旅行,政府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每年要在本市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国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高中生每年则要在世界范围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谓之“修学旅行”


现代研学旅行的在中国的发展

在我国,陶行知先生倡导研学旅行,并积极推动“新安小学长途研学旅行团”作全国性旅行,一路修学,一路宣传抗日,慰劳抗日军人,成为当时闻名国内外的“新旅”。

改革开放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日益增加,作为一项有特色和有意义的专项旅游项目,在入境、出境和国内研学旅行三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2003年上海成立了“修学旅行中心”,还编写出版了《修学旅行手册》,又提出联合江浙皖等地区打造华东研学旅行黄金线路。2006年,首届“孔子修学旅行节”在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曲阜举办,这是中国第一个修学旅行节庆活动。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国内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传统而现代的素质教育手段被广泛关注,正在逐渐兴起和推广。

2008年广东省率先把研学旅行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写进教学大纲。2013年,安徽省、西安市和苏州市进行研学旅行试点,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安徽合肥中小学将研学旅行的成绩纳入学分统计。各地还建立了研学旅行活动基地,组织培训研讨,如西安、合肥、武汉等地均举办了全国及本地区的研学旅行论坛和研讨会。加强部门联动,一些省市的旅游、文物、物价等部门积极支持研学旅行工作,许多家长也成为研学旅行的志愿者。有的地区将研学旅行纳入了综合素质评价,有的学校制定了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操行量表。

各地运用社会力量,通过购买优质服务,同旅行社合作建设基地等方式,积极为研学旅行的发展创造条件。



2.研学旅行目的和意义

研学旅行目的

何为研学旅行?

在2014年3月4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此的解释为:“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学旅行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专家点评、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旅游体验中学习和锻炼,从而培养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理自立、文明礼貌、互勉互助、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的意义

开展研学旅行意义重大。对国家而言,这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的行动,是对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

从学校层面来看,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旅游业态的角度看,研学旅行更加关注目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满足自我提升需求的高层次文化旅游。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首次将研学旅行视作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

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又是旅游业发展一个增长点。



3.研学旅行的范围和特点

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了研学旅行的范围。研学旅行主要在中小学生范围内进行,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不同学龄的学生所研学的主要范围有相应规定:

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

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

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

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范围

小学生以省内研学为主

初中生以省内和周边省份为主

高中生以境内为主,有条件可适当组织开展出境研学旅行

研学活动的时间范围

小学阶段2天1夜,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实施

初中阶段3天2夜,在初中一或二年级实施

高中阶段4天3夜,在高中一或二年级实施

对研学旅行的对象、时间和目的地的范围做这样的原则规定是科学合理的,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从培养对家乡的感情开始,地点由近至远,时间由短至长,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研学内容也由乡情、市情到省情国情,内容范围逐渐扩大,从而可以循序渐进地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与情操。

研学旅行的特点

由于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任,研学旅行也就有了与传统意义的修学旅行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普及性。以往的修学旅游都是部分学生参与,而研学旅行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以班为单位,年级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学校必须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参与研学旅行的机会。

②课程性。研学旅行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在中小学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素质教育的需求,制定学校、学段、学期实施性研学旅行课程计划,要有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安排和课程评价,避免将研学旅行变为盲目的“放羊”式旅游活动。

③教育性。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因此研学旅行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要重视旅行过程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文明游客。突出活动的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指向。通过研学旅行学生不仅能收获知识和快乐,而且还能提高人文素养,自我完善。

④体验性。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因此要对研学旅行活动精心设计和安排,让学生有动脑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一起活动,共同体验,相互研讨,在过程参与和旅行体验中去拓展视野、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⑤公益性。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都属于国家承担主要费用的公共事业,研学旅行是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活动具有公益性质。如果研学旅行所需费用应由学生个人承担的,也只能适当收取成本费,随同老师费用由学校承担。学校不能开展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特困家庭的学生要减免费用。既然是公益活动,政府行政部门就要统筹协调,划拨开展研学旅行的专款,尽量减轻学生的旅行经济负担。同时要制定针对研学旅行的景点门票、经营税收有关优惠政策,奖励与推动旅游企业对研学旅行市场进行开发,促进研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和作用

论及研学旅游的要素有必要先研究什么是旅游活动的要素。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和夏希肯特・格波特认为旅游活动是由游客、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和目的地居民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游客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关系之和。

雷拍Leiper旅游系统模型则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等5个要素。一般来讲旅游活动的开展有三个要素即旅游者、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业,旅游者是旅游主体,旅游吸引物为旅游客体,旅游产业为前二者的中介。

以研学旅行的目的、范围和特点等因素考量,在此本文将研学旅行活动分为四大要素,并对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做简要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既是研学旅行的保障方,又是研学旅行的决策和组织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为学生的修学旅行活动保驾护航,提供各类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工作领导机构,制定有关制度,不断总结推动,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学校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建立研学旅行长效管理体系。

二、课程保障。要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和标准,将研学旅行和课程改革结合,突出课程性,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等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结果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

三、安全保障。学校要制定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要对参与活动师生进行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培训,要选择有较高资质、较好社会信任度和较强风险管理能力的旅行社作为实施单位,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学校要制定科学严密的研学旅行操作流程。研学前要制订计划。精心策划,确定主题,与有关旅行社一起科学制订研学旅行实施方案(含安全方案),并上报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告知家长。根据学生数量和活动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明确分工,细化方案和责任,周密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在研学中要严格执行计划,做好应急处理,对各类可能的问题科学研判,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研学后要加强后续管理,及时做好研学旅行的总结工作,转化研学成果。总结交流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方案制定,提升研学旅行活动科学化水平。

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的中小学学生

中小学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我国的大中小学生占人口总数的20%,据统计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2亿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3970.1万人,如果研学旅行全面展开,那将是中国最大的游客群体。他们需要通过旅行体验活动获得知识和审美愉悦,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能力,他们是修学旅行产品存在的前提,因而提供旅行产品的旅游产业必须满足其要求。

研学旅行活动基地

研学旅行必须依托活动基地才能实施,研学旅行活动基地是用以开展研学旅行的,需要由旅游目的地提供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研学旅行目的地需要提供让学生能认知、体验乡情、市情、省情、国情的旅游载体和平台。国务院2014年31号文件提出,“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我国有的省市已经组建了研学旅行基地联盟,有的地区已经建立了专门的研学旅行基地。

有的旅游院校也在尝试将学校的教育资源转化为研学旅行的旅游资源,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就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烹饪实训室、品酒实训室,开发西点DIY制作,美酒鉴赏活动;利用浙江旅游博物馆、遂园地方文化展示馆、智慧旅游体验中心等展示演示场馆开发旅游博览产品。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在以3A级景区的标准,积极建设和打造研学旅行基地,目前已经编写《游学苏州,体验文化》丛书一套十册,内容涉及园林、建筑、宗教、民俗、工艺、茶艺、盆景等,可作为研学旅行的学习材料,学生可以在基地中体验和研习茶艺、书法、插花、烹饪等文化。

有的常规旅游景点也可以安排研学旅游活动,比如苏州的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设计了认识和体验古典园林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寻找和描绘园林的花窗,根据冠云峰瘦皱漏透的特点,探究太湖石的成因,欣赏留园三宝之一的神奇鱼化石,想象当年地质变化的情景等。

研学旅行基地要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根据不同学段和地区的学生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创设研学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动起来,不能仅仅只有游览观赏的资源。

提供研学旅行服务的旅行社

旅行社是联系参加研学旅行的学校学生与旅游目的地资源的中介。因为研学旅行服务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必须强调旅行社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根据专业性要求,旅行社要有专门服务于研学旅行的部门和专职的研学旅行导游队伍,要有系列研学旅行产品并且不断完善,具有根据学校的需要定制研学旅行线路的能力。

基于安全性要求,在近三年内旅行社无重大质量投诉记录及安全责任事故;投保责任险保险额不低于60万元/人、旅游人身意外险保险额不低于25万元/人等。旅行社对旅行车辆、驾驶员、行车线路、住宿、餐饮要严格把关,杜绝安全隐患。



5.结论

研学旅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借鉴日本财团法人修学旅行研究协会,国家和行业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研学旅行协会,对研学旅行进行研究、调查,进行资料信息的汇总及分析,并为学校和旅游企业信息支持,处理有关研学旅行的申诉及请求,同时为修学旅游提供资金及人力资源支持等。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若干个研学旅行接待示范基地。规范标准,引导研学旅行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推行具有强制色彩的学校研学旅行责任保险,制订学校、教师“尽职免责”条款,从而将学校和教师从安全事故的“无限责任”中解放出来,保护他们组织研学旅行的积极性。

发展研学旅行事业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和文明素养。中国的研学旅行刚刚起步,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调研,积极探索研学旅行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方向,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事业不断深化和升华。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课程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课程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